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朱永華
目前,,全黨正在積極落實中央精神,開展各種形式的調查研究。
對于調查研究,,黨中央有明確要求:必須堅持實事求是,堅守黨性原則,,一切從實際出發(fā),,理論聯(lián)系實際,聽真話,、察實情,。
從某種角度來看,了解基層一線的真實情況,,領導干部比一般人要難,。難在哪里?因為他們與一線基層情況之間有著相對更大的“社會距離”:領導了解情況,,信息往往是“二手”甚至是多次“轉手”的,,中轉的次數(shù)多了,信息自然有流失走樣,;因為手握權力,,“抬轎的”“吹唱的”有可能奔著領導來,投其所好,、報喜不報憂,。有的領導干部,甚至連到基層調研的線路也可能是被提前人為設計,。這樣來看,,領導干部想聽到真話、看到實情,,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,。
領導干部要聽得到真話,首要的是要擺正自己的位置,。不論處何高位,、擔當何職,都是“公仆”。把身段放低,、心態(tài)放平了,,存在“信息屏障”的幾率就自然會少一些。其次,,良藥苦口,、忠言逆耳,領導干部要有聽真話的誠意,。真話有可能是“揭短”,,所反映的情況不全都是“鶯歌燕舞、鳥語花香”,,有的甚至會低于原來的預期,,若無虛心求教的真誠、紅臉出汗的勇氣,、問計于民的覺悟,,很難真正做到“聞過則喜”,也難以聽得到基層的真情實況,。
調查研究,,兼聽則明。要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,,最好是有多個獨立的信息源,。一些成功的調研就是這樣。1930年,,毛主席做過一次尋烏調查和興國調查,。他除了開調查會,還專門找了“好幾個中下級干部,,一個破產了的商會會長,,一個在縣衙門管過錢糧的小官吏,還有一個窮秀才”,。結果是“商業(yè)情況,,各行各業(yè)的情況,都跟我講了”,。此外,,面對“情況”和調查對象,哪些是真哪些是假,?應該說,,憑常理和邏輯就可以剔除一大半,。畝產糧食能不能達到幾萬斤,?生產隊里分的糧食夠不夠吃?劉少奇同志當年在湖南調查農村問題時,就是憑簡單的“農民思維”,、“種地”邏輯,,否定了一些粉飾太平的“匯報”。
共產黨人最講認真,,歷來講究實事求是,。對于黨的領導干部來說,能聽到真話,、識別出假話是基本要求,,在大興調查研究之際,尤其要把它放在頭等位置,,否則,,就容易陷入搞花架子、形式主義之類的窠臼,。